你害怕被人恨嗎?寧愿別人不喜歡我,我也要喜歡自己。為什么我們不問問自己,你喜歡你自己嗎?
01. 被“好孩子”支配的童年
父母常對孩子說的一句話就是“好孩子”。做對了就會被表揚:“多好的孩子啊”,做錯了也會被詬?。骸耙鰝€好孩子?!奔议L希望樹立“好孩子”的標桿,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激發(fā)孩子的學習動機,鼓勵孩子更好地融入集體等等,這真是一個積極的表達。
然而,這種“好孩子”的鼓勵并不全是好的變化。什么樣的孩子是好孩子呢?不同的父母肯定有不同的答案。既然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那么孩子一直努力學習的“好孩子”是不是指能取悅父母、讓父母喜歡的孩子呢?
在教育過程中,我們往往很難找到平衡點。當我們說“做個好孩子”時,父母也必須對孩子有美好的期望。然而,這樣籠統(tǒng)的表達方式很容易讓孩子產(chǎn)生誤解,從而將重點放在了讓父母開心,而不是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或習慣。身邊有很多這樣的朋友,小時候因為頭上戴著一頂“好孩子”的大帽,總想討好父母,一味追求他們的認可。
這種與父母的溝通方式被轉(zhuǎn)移到建立他們的人際溝通和親密關(guān)系上。孩子會非常關(guān)注別人的反饋,對別人的積極反饋有更高的要求,甚至希望自己都能被大家喜歡。這種苛刻的要求總會導致很多人際關(guān)系的困擾,讓他們痛苦不堪。
02. 想被人喜歡,難道錯了嗎
被人喜歡是對自我認可。但在被人喜歡之前,我們常常忽略這個話題。在被喜歡的問題上,它的主語是“我”。我想被人喜歡,這意味著在“喜歡”之前必須有“我”。
但現(xiàn)實中,我們常常忘記自己,優(yōu)先考慮“別人”,取悅別人。弱化了“我”,就像總是取悅父母,在“好孩子”的期待下成長的孩子一樣。因此,當別人表達“不喜歡”時,孩子很難接受。想要被人喜歡沒有錯,問題是在別人喜歡你之前,你喜歡自己嗎?
03. 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大多數(shù)具有“取悅”特征的人背后都有一個不那么自信的自我。因為長期以來把別人的需要作為第一位,從而忽視了自己的需要,忽視了對自己的關(guān)心。在他們的價值排名中,“自我”落后于他人。這會導致他們自我價值感低下或自尊心低下,并進一步希望得到別人認可,希望通過別人的認可,感知自己其實很優(yōu)秀。
不難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尋求認可->不被認可->感到自卑->再次尋求認可”的死循環(huán)。要走出這個死圈,我們需要學會喜歡自己,欣賞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的價值。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缺點,因為還有改進的空間,而且“任何人都可以取得任何成就”。當我們足夠喜歡自己時,是否被“憎恨”并不重要。
希望你在真正喜歡自己之后,擁有“被討厭”的勇氣,不需要生活在“好孩子”的期望之下,“好孩子”沒有明確的定義。為本教研也希望家長不要以“好孩子”的標準來要求自家小孩,請先了解孩子,也許會發(fā)現(xiàn)他們本來就是“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