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是在學習自身感興趣的東西。他們通過觀察、學習、經(jīng)歷和體會去懂得父母希望男孩和女孩各自成為怎樣的人,社會希望男女做哪些不同的事。我們可以稱之為男女成長和發(fā)育的“性別化”過程。
這一過程就像獲得知識、開發(fā)智力或性情發(fā)展過程一樣,始于誕生之時,貫穿于生命始終。這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從無停頓,從無終止?!靶詣e化”過程也是認識自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縱觀歷史,大多數(shù)社會都有一套規(guī)范男孩和女孩的品行和相互關(guān)系的模式。在這樣的社會中,每個兒童都被告知在什么時候?qū)W什么東西,因而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就清楚地知道社會期望他們作為一個男孩或女孩在每個階段應是什么樣子。如今,無論是東方或西方,許多社會仍舊保持著數(shù)千年沿襲下來的性別角色模式。
應當將這種“性別化”過程與男女“生殖能力”的發(fā)展過程相區(qū)別。“生殖能力”一詞僅僅是指女性身體生理成熟了,能夠懷孕了,男性身體生理成熟了,能夠使女性懷孕了,即男女都進入了“生殖期”。但是,生殖期并不意味著男孩或女孩在身體、智力和性能力方面全面成熟,成了真正的男子漢或真正的女人。
必須指出的是,女孩實際上可能在尚未達到充分的性發(fā)育時,甚至在未來月經(jīng)之前就懷孕;而男孩就不同了,男孩如果不能射精,他就不能使女孩懷孕,而且男孩的射精是伴隨著性快感而發(fā)生的。
性發(fā)育是循序漸進的,要經(jīng)歷許多年,從胎兒開始,經(jīng)過青春期,以及其后的漫長歲月。這一成熟過程的許多內(nèi)容,與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影響大有關(guān)系。要使孩子的這一漫長發(fā)育過程獲得理性、智慧和安全的保障,就需要父母和子女共同學習,彼此之間有良好的溝通,共同探討人生問題。家人圍桌用餐時,節(jié)假日休息時,外出旅游時,都可以討論性的問題。
來自家庭的性教育是最重要的性教育。實際上,家庭是性教育的第一課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個性教育者。孩子從出生開始到18歲,都可能主要在家庭中、在家長的幫助下獲取性知識。家庭在性教育方面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可能是最有成效的。
可以說,無論是男孩或女孩,都是以其身體上的性器官為性別標志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除性器官之外的其他性別特點,卻是一張白紙,有待于出生之后用其生活經(jīng)驗中所學得的東西去填寫。嬰兒生下來,人們看見他們的性器官而確認是男孩或女孩;從此他(她)的大腦神經(jīng)網(wǎng)絡就要接受和傳遞關(guān)于性別的各種信息。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是在接受著兩種不同的信息。一個男孩,不僅僅接受著“你是男孩”的肯定信息,同時也在接受著“你不是女孩,你不要像女孩那樣做事”的否定信息。
例如,當一個男孩腳不住手不停,行動魯莽、大膽,跌倒或受傷了也忍痛不哭時,父母就會夸獎他:“好樣的!”相反,如果男孩在跌倒或受傷時表現(xiàn)出害怕、委屈、哭泣等態(tài)度時,父母就會說:“你怎么像個小丫頭似的?”“沒出息!”等等。
當一個女孩穿著裙子或短褲坐在椅子上,母親會提醒她注意兩腿并攏,要像個女孩的樣子;父母教女兒不要大聲喧嘩和手舞足蹈,別像個“男孩似的”。小女孩跌倒后哭起來,被父母認為理所當然,又拍又哄,絕不像對男孩那樣“殘忍”。
有的父母,尤其是母親,在向幼齡孩子講述他(她)為什么生出來就是個女孩或男孩時,可能就在無意識地灌輸某種關(guān)于男女性別的價值觀,從而使孩子意識到自己的性別是優(yōu)越或是低下。例如,母親對女孩說:我和你爸爸本來想生個男孩,沒想到生出來個小丫頭。這可能使女兒覺得自己不受父母喜歡,從而產(chǎn)生性別自卑感。
同樣,如果母親對男孩說這類話,男孩也會降低對自己性別的評價。這種情況,甚至可能影響到今后他們與異性之間的交往。因此,孩子早期的性別化過程很重要,這是他們接受“性教育”的開始,也是他們一生中性觀念的構(gòu)建基礎。
幼年的性“誤導”最可能造成孩子對自己和異性的曲解,今后很難改正,甚至對其整個命運造成危害。這樣的事例,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難找到。
父母還應當注意的另一個問題是對男孩和女孩平等看待,對年長和年幼的孩子也不要有所偏愛。父母對某一個孩子的特殊態(tài)度,在其他孩子的心理上會引起敏感的反應。
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父母都只生一個孩子,也許行為上的重男輕女在一個家庭中不大可能發(fā)生了;但父母若在觀念上仍有重男輕女的成分,或者,生下來的孩子性別不符合父母的愿望,父母便可能在言談話語中和態(tài)度上有意無意地有所流露,這對孩子的性心理發(fā)育很有害。
遺憾的是,家庭中的這類因素,常常受到忽視;待到父母言談舉止的“后遺癥”在孩子的身上反映出來,已是“后悔莫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