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景氣從2008年金融風暴之后似乎就沒太大起色,許多人的鐵飯碗就差不多變成狗飯碗,我那時候剛進社會沒多久就開始凍薪,相忍為國,相忍為公司幾年后,感覺忍到最后自己都要發(fā)神經,最后在30歲那年逃出國內跑去新西蘭跟澳大利亞打工度假,許多人在我歸來后,第一句話通常是“你賺了多少錢?”,不然就是“你花了多少錢?”很想說,難道你就不能問有點意義的問題嗎?但你會發(fā)現(xiàn)所有人對于錢都很焦慮。
當我回答“沒賺到錢!”
馬上就被回以“那干嘛去國外浪費生命,不好好待在國內賺錢?!?/p>
當我回答“400天11國,環(huán)紐、環(huán)澳、東南亞跟東北亞全部只花了50萬!”
馬上就被回以“花很少耶!你是都睡路邊嗎?”
當我又說“其實,打工度假采草莓三個月賺了20萬臺幣?!?/p>
馬上就被回以“什么?采草莓那么好賺喔!怎么不多賺一點回來?!?/p>
心想,錢錢錢!就不能問我其他問題嗎?難道你們只關心錢嗎?后來才發(fā)現(xiàn),對,大多數(shù)的人只關心錢,根本沒人關心你到底在國外干了什么事。
距今已經七年,對于這一段花錢的打工度假的經歷我仍然感激,感激當初決定放下一切遠行的自己,雖然最終我并沒有賺到一桶金,回來買一棟房,甚至光宗耀祖,但卻讓我看見了未來不同的“可能”。我想要過的生活不是朝九晚五的賺錢機器,更多是享受時光跟生活交錯的經歷,那四百天的旅程在內心種下夢想的種子,也讓我在回來工作的幾年后,勇敢再次離職跟安穩(wěn)的舒適圈說再見,轉職成為一個全職的文字作者,雖然剛歸來時我心想是能不能回來開一間咖啡館。
咖啡館是開不成了,畢竟沒那個資金,但作為一位文字工作者,似乎也是有趣的選擇,在決定跟前公司說再見前,受到的阻撓還是有如波濤洶涌一樣壯烈無比,最多人問“你這樣能養(yǎng)活自己嗎?”畢竟這個年代上班族的薪水要養(yǎng)活自己都有點難度,書那么難賣,書店都倒的差不多,出版社叫苦連天,你到底哪來這么愚蠢的勇氣?別說我沒有遲疑,但我不想自己的人生一直都在原地踏步,正因為那400天的遠行,明白世界轉動的速度比自己的腳步還快,旅途上認識的旅人們都在追逐夢想,賺更多的錢,走更多的旅行,而我卻在這里被人情綁架,這間公司沒有你怎么辦?這個家沒有你怎么辦?但我都快沒了自己,卻沒有人能幫幫我想辦法。
時光荏苒,離職后眼皮下日子不好也不壞,依舊單身老女孩一枚,過著半流浪的文字生活,過足了想去哪就去哪的旅行癮,偶爾也會回去跟前同事敘舊,她們已經沒有在勸我回頭是岸。
“聽說現(xiàn)在25歲到35歲的年輕人,有一半以上都在考慮海外就業(yè),尤其是之前中國對臺31項優(yōu)惠政策,搞的許多人都在想是真的要去對岸發(fā)展,這是真的嗎?”前同事A說。
我心想,國內生活環(huán)境不差,能不走就真的不想走,但真的能不走嗎?這一點我也在疑惑,離開倒也不是只有對岸一個選項,或許是新加坡、香港,現(xiàn)在甚至是泰國或越南,許多人大部分唉聲嘆氣的一點就是,存再多錢也買不起一間安身立命的房。
“月光族”是這個世代的名稱,也是一種標簽,再努力似乎都只能維持眼前的表象,沒辦法想像數(shù)十年后會變得怎樣。
“朋友侄子到澳大利亞打工度假,之后就回不來,聽說一個月可以賺十萬,那是能存多少啊?”同事很疑惑,在國外生活費不是很貴嗎?那賺得多也應該花得多才是。
我就以曾經新西蘭、澳大利亞打工度假的經驗解釋,事實上在國外工作,不只是能賺到薪水,還能賺到未來,雖然國外物價水準很高,不過有一點很重要,這里沒什么好花錢的,因為在國外普遍不外食,除非你住在市中心,大部分商店開得晚,關得早,甚至許多商店假日還不營業(yè),主要的還是外面的餐館往往又貴又不好吃,解決三餐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煮食,往往去超市采購就是一個禮拜的份量,一餐根本不用臺幣50元。
或許也已經在國外生活,并不會特別周休二日要去旅行,也不會花大錢去住酒店度假,平日假日就去附近沙灘或是公園走走,不見得非要去什么豪華名貴的商場購物,若沒有消費的欲望,自然也能存下許多錢,認識的某B甚至希望在國外賺錢回國內買房,用錢滾錢。
某些國家的薪資相對高,法律也有保障,所以這幾年年輕人去國外打工度假絡繹不絕,主要是體驗生活外,還有能存上一桶金的動力,不只是薪資比問題,更多是環(huán)境的相輔相成,認識的許多朋友,都因為手邊有多余的錢,開始做著在國內工作時都不敢想的夢。
某B就決定要賺夠錢環(huán)游世界,某C希望回國內開間小吃店打拼,某D希望能念書更精進自己,只是這些海歸打工度假者,習慣了每周都有數(shù)萬進帳,一回來國內看到普遍低落工時長的薪資,就大喊吃不消,卻也回不去,的確,環(huán)境不一樣,造就的消費存款也就不同,雖然國內物價低廉,相對的薪資也沒有成長,兩相消磨就什么都不剩。
“所以年輕人真的應該去海外試試看嘛?”同事也很焦慮,畢竟有一個介于25-35歲的孩子,上一個世代已經就要結束,孩子的世代才正要開始。
“沒有更好的選擇,只能勇敢去嘗試”我只能這樣說
我從大學畢業(yè)工作到現(xiàn)在,庸庸碌碌在社會翻滾了數(shù)十年,不能說這些年都沒有在工作上獲得些什么,感慨的是像陀螺耗盡自己的熱情,窮忙自己不想要的志業(yè),最終也只獲得眼前短暫的安穩(wěn)。
跳出了框架,在回去看原本的框架,有時真不懂為什么過去老糾結在“人情”兩個字,一貫的溫文儒雅,卻變相委曲求全,感到不值得。
爾后我也常收到一堆以下的信息“老爸總讓我去考公職?可我不想”、“父母不讓我出門,我怕出門他們就有事”、“我語文能力不好,能出門嗎”、“我男友不讓我出門,怎么辦?”
看來這跟百分之五十的比例想要到海外工作實在有落差,看來大部分的孩子也是處于沒有自信的階段,想離開,卻又害怕離開了父母的庇護就會變成折翼的天使,只能說,你是你,父母是父母,如果25歲后都無法獨立自主,你怎能有勇氣去面對未來轉變跟磨難,這世代的困難父母輩不見得比你懂。
最后還是想說,25-35歲的新一代,該離開?還是留下來打拼?請不要選擇安逸,別讓人情繼續(xù)操弄彼此,走,不走,并非選擇題,但若能有所經歷,才能明白留,還是不留。
你是你,也只有自己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