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不時聽到有人說,自己人生經(jīng)驗很豐富,所以自己可以給人做心理咨詢了。
這是一種常見的誤解。打個比方,并不是每個會說話的人都會說相聲,雖然,相聲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是語言。
同樣,也不是每個有豐富人生經(jīng)驗的人都能從事心理咨詢,心理咨詢師的會談是帶有專業(yè)設置和倫理的、基于系統(tǒng)的心理理論的、受過咨詢技能訓練的會談。這是心理咨詢和拉家常的主要區(qū)別。
理論技能的學習,一方面需要參加培訓。各種理論、治療技術的培訓有很多。但是,僅僅燒錢參加培訓,是不夠的。
除了參加培訓,心理咨詢師還需要花時間、花心力做一件事情。這件事比培訓更省錢,但卻并不簡單——閱讀。
當“課蟲”容易。當“書蟲”不容易。
成為靠譜的心理咨詢師,僅僅考證是不夠的,之后的專業(yè)成長還需要做很多。有時候,我們會遇到非常焦慮的學員,在參加培訓時有一種“求偏方”的心態(tài),急于要學速成的高效的治療技巧,而忽視了閱讀帶來的扎實積累。
其實,只要橫向對比一下美國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相關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的課程安排,就會發(fā)現(xiàn)專業(yè)閱讀的重要性。
如果說參加培訓是“求人”,閱讀就是“求己”。兩者都需要。
閱讀的范圍
個人推薦的閱讀范圍如下:
心理咨詢的主要流派(精神分析、家庭治療、人本-存在、認知-行為)
咨詢技術
咨詢案例(經(jīng)授權公開出版的)
咨詢職業(yè)倫理
精神醫(yī)學和異常心理學
學院派心理學內容(基礎心理學,發(fā)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測量心理學等)
等等
閱讀的對象以書籍為主。對于以心理咨詢/治療為事業(yè)的人來說,寫出來的專業(yè)書籍代表著個人對專業(yè)的思考深度,也代表著同行間的專業(yè)聲譽,所以大多數(shù)的(目前來說主要是指翻譯過來的)心理咨詢專業(yè)書籍,對于咨詢師和準咨詢師都有一定可讀性。其他形式的文本,如論文文獻、同行的專欄、博客、微信平臺文章、會議文稿、有聲書等,都可以作為補充。
有時候會聽到有人說,心理咨詢師應該是“雜學家”。這個說法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而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我個人認為,參考閱讀的范圍可以更大些:
東西方哲學(學習思辨精神,拓寬思想深度)
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培養(yǎng)對生活的敏感性)
藝術作品(竊以為,藝術和心理咨詢的相似之處是它們都可以觸達人們的情感,因此都具有廣義的心理治療意義)
人類學
社會學
性學(嚴肅認真地說)
宗教
文化
在閱讀時,可以一開始選擇譯本,到一定程度,可能需要讀外文文獻和專業(yè)原著,而且跨語言過程本身也會對思維帶來啟發(fā)。
這些內容很多,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搞懂。有時候,其他學科提供的視角,可能會對已經(jīng)習慣了心理治療話語體系的我們產(chǎn)生啟發(fā)。專業(yè)之外的閱讀,也會增加咨詢師的人文視野,拓深對人性的思考和感悟。
純粹的閱讀
是個人的探索
想要全面系統(tǒng)地了解一個話題,特別是做心理咨詢這一行,還是需要看書、看好書。閱讀需要我們投入一點書費,摸索選書的過程,獨處的能力,暫時放棄(口頭和身體)語言交流的習慣,暫時放棄對在場的實時交流的需要,接受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帶著思考、感覺和想象去傾聽長長的文字。
而且,在閱讀中,我們還要承受自己的無知感,和對作者(譯者)的“羨慕嫉妒恨”。有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些自以為得意的創(chuàng)意、觀點或者自己發(fā)明的“術語”,早已被他人寫過,甚至寫得比自己想的還深刻。這對個人的自戀是有一點小威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