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這些年來的學習、思考、體驗、操作、教學、著述,“催眠”這門學問,我算是融會貫通了。
就像是在真理大海邊檢貝殼的小孩,行行重行行,總算拾獲了一枚 形狀完整、色彩艷麗的貝殼,足堪自怡悅了,雖然大海中還隱藏了無盡 的寶藏。
當你聞過了玫瑰花的香氣,你的心明白,但是無法用言語形容來讓別 人感受玫瑰花香,除非別人也親自去好好聞聞。言語是線性的描述工具, 而在我心里面,“催眠”是一枚立體多邊的彩貝,現在要以文字來敘述催 眠是什么,確實有“無物堪比倫,叫我如何說”的感慨。
我會努力嘗試從不同的角度來描述什么是催眠,更希望讀者能夠親自去體驗催眠,有了知識,又有了體驗,兩者加在一起才會構成真正的了解。
催眠是與潛意識溝通的藝術
打從現代催眠學創(chuàng)立之始,“催眠” 一詞就不是一個精確的術語。
19世紀,被視為現代催眠學之父的詹姆士·布萊德(James Braid, 1795~1860年),借用希臘語hypnos (希臘神話里的睡眠之神)創(chuàng)造了催眠(Hypnosis)、催眠術(Hypnotism)等術語,他當時的見解是“催眠是 一種神經疲勞而引起的睡眠狀態(tài)”。
Hypnosis這個詞只描述了催眠的局部現象,而非全部,而且容易誤導人們以為“側民=睡眠”。
過了幾年之后,他對催眠狀態(tài)有更深理解之后,曉得催眠與睡眠其實是不同的,想要另創(chuàng)術語時,Hypnosis—詞已經大為流行,覆水難收了。
在漢語里,“催眠”這一術語,最早是由日本的學者翻譯來的,然后傳入中國,一路沿用下來。
平心而論,把Hypnosis譯成“催眠”,算是神來一筆啊!
只是顧名思義’“個民”者催人人眠也!這豈不是又一大眾的名詞?
就這樣,一百年來,“催眠” 一詞也成了漢語文化圈的習慣用語了。
英語世界里,人們提出很多術語想來取代Hypnosis;日本學者也作了很多努力,想要用別的名詞來淘汰“催眠”;華人的催眠師、學者,三不五時也自創(chuàng)新詞,希望能達到正名效果。
無論是英文的Hypnosis,還是中文的催眠,都不是最精確的詞匯,卻成了普遍流行的術語,這似乎也暗示了“催眠”這門學問總是披著一層朦朧的面紗,暗示了人類對于神秘的心靈世界一種渴望看清楚又看不明、說不清、掌握不了的困窘。
在我眼中,催眠其實是直接與潛意識溝通的藝術,是一門研究如何幫助人進入改變意識狀態(tài)然后進行內在運作的學問。
改變意識狀態(tài)(Altered State of Consciousness),或譯成變動意識狀態(tài)、轉化意識狀態(tài),簡稱ASC,是相對于平常生活里的普通意識狀態(tài)而言。 當我們通過某些方法,如靜坐、服用某些藥物、遇到某些意外、特殊的聲光 刺激,使得我們的意識狀態(tài)開始改變、變動、轉換、膨脹、擴大或漂移至另 外一種意識狀態(tài),我們的認知模式、情感狀態(tài)、與內在源泉的聯結程度也跟著變異了,在這種狀態(tài)下,我們會對自己、對世界有很不一樣的知覺。
在日常生活里,其實我們常常會有意無意就滑入ASC,又飄回平常意識狀態(tài),只是大多數人沒有覺察到而已。
對于催眠感興趣或者想要學習催眠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NGH催眠,NGH亞洲區(qū)總監(jiān)陳一德老師的最新課程,6天4夜,您將收獲:國際認可的NGH催眠師證書+一份被華爾街日報評為21實際十大最佳職業(yè)的工作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