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后,杏婕一直很不習慣婆婆插手干預他們的婚姻生活。
結婚前,公婆對杏婕說:“你們年輕人,要存錢買棟房子也辛苦。你們就搬到我們的另外一棟房子住吧!”原本杏婕覺得公婆的照顧讓她很感激,沒想到搬進新房后,婆婆有新家的鑰匙,常常時不時地、沒有預兆的跑來家里,說是要幫他們打掃?!靶渔?,我把你當自己女兒,我知道你工作很忙、沒時間打掃,所以我來幫你,你不要介意喔!”婆婆對著杏婕說,杏婕覺得婆婆說的好像很有道理,而不習慣拒絕人的杏婕,也只好默默答應。
沒想到,在婆婆第一次來家中“打掃”后,桌上出現(xiàn)了兩張紙,紙上鉅細彌遺地提醒杏婕應該要做的家事:
1.垃圾每天都要倒
2.每天都要掃地、拖地
3.洗完澡要用水龍頭把浴室都沖過一遍
4.流理臺、浴缸、臉盆都要刷干凈,也要記得刷磁磚縫隙……
關于家中各項大小事細節(jié)的叮嚀,居然足足寫了四面A4紙。杏婕看完紙條,覺得壓力大到不行,忍不住跟老公抱怨。
“媽不是說,是體貼我工作辛苦,所以來幫我們做家事嗎?怎么到最后,好像是在挑剔我什么沒做好?而且家不是我一個人,是我們兩個人的啊,怎么都只挑剔我,從沒對你說些什么呢?”
一聽到杏婕的抱怨,杏婕的老公承勛立刻起身把桌上的紙條丟進垃圾桶。
“我媽就是這樣,你不要理她,反正不理就好了,她叫你做的你都不要做,紙條也不要看?!?/p>
杏婕面對承勛的態(tài)度,有一點點覺得生氣。
“她是你媽,你當然可以不理他,可是我是媳婦,我怎么能不理他呢?”
聽到杏婕這么說,承勛也覺得有點生氣:“我是教你怎么跟我媽相處的方法,認真你就輸了,你如果不聽,那我也沒辦法!”說完承勛就離開客廳,頭也不回地走進居室。
留下杏婕在現(xiàn)場,覺得又沮喪、又難過……
面對婆媳問題,只能離婚嗎?
“婆媳問題”幾乎可說是婚姻的“千年考古題”,似乎,不管是任何時代,婆媳關系總是難解。
有許多人說,“婆媳問題”既是“母子問題”,也是“夫妻問題”;它不但會顯現(xiàn)先生原生家庭的母子關系,也會像照妖鏡一樣,讓夫妻相處的問題,一下子浮到臺面上。
怎么說呢?
有些婆婆,從以前就很習慣“沒有界限”,她總是會插手孩子的每一件事務,非常需要“主控權”,也時常在家中要求每個人要“這樣做”。
一旦她的孩子長大后,她仍沒有尊重對方是個大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仍比手指腳地要孩子按照她的方式去做、去生活,永遠放心不下;當孩子結婚后,她仍然認為“孩子,你不管多大,永遠是我的孩子”,自然無法放心,控制權就仍需要緊緊抓在手上,于是進而干涉孩子結婚后的婚姻生活。從“不要都吃外面”、“少喝飲料”、“作息要正?!?,到“家里多久要打掃一次”、“衣服應該要怎么洗”……甚至,到“什么時候要生孩子”、“現(xiàn)在做這個工作好嗎”等生涯問題,也都會一一干涉。
當婆婆跟兒子間的關系,原本就“界限模糊”時,兒子已經(jīng)很習慣必須為了“自己的獨立”而搏斗努力,甚至可能后來決定息事寧人、決定“放棄是比較容易與我媽相處的方式”時,對于新進來的成員,如果并非在這家庭長大,一定不容易調節(jié)這樣“界限模糊”的關系。
尤其是,當一個新的家庭組成,而婆婆還不愿意放手,還想當這個家庭生活安排的“女主人”時,媳婦覺得被壓迫、覺得受侵犯的感受,當然會更加強烈。此時,先生不一定沒有感覺到被侵犯,但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已經(jīng)習慣了,所以,有時會消極反抗,甚至沒有反應、放棄反抗。
這時出現(xiàn)的婆媳問題,也只不過是藉由這個家“權力的重新分配”,反映出他們家中原本的“母子問題”而已。
當先生已經(jīng)習慣委屈,也認為委屈忍讓才是面對母親最好的方式,他自然也會要求與自己最親近的太太,采取跟自己一樣的策略,在母親底下當個“順民”。此時,太太可能會因為丈夫這樣的要求,感覺到自己不夠被在意、被保護,甚至感覺丈夫跟自己“不同國”。這時,婆媳之間的爭吵、以及先生需要“選邊站”的狀況,就不只是母子問題,還是夫妻間信任與理解的問題。
我不喜歡他的家人怎么辦:千古難解的婆媳問題|失戀花園周慕姿
面對這樣難解而復雜的“婆媳子三角議題”,我們能夠怎么做呢?
一、請先看清:你不是婆婆的女兒,而她也不是你的媽媽
在面對婆婆的要求時,有許多媳婦覺得“不舒服”的原因之一,是因為:“為什么你口口聲聲說你把我當女兒,可是你的女兒跟兒子不用做家事,而你卻要求我做?”那種婆婆“心口不一”的狀況,會使得媳婦感覺到“不公平”、“說得好聽”,;自己身為“媳婦”,又被要求“應該”要做這些家務,因而覺得生氣,覺得委屈而受傷。
這時,我想提醒一下大家:婆婆不是我們的媽媽,而我們也不是他的女兒。
畢竟,我們是因為姻親而才慢慢認識的關系,沒有長久的感情基礎。婆婆不可能把我們當成自己的女兒看待,就跟我們也不容易把婆婆當成自己的媽媽看待一樣[13]。當有些婆婆習慣說:“我把你當自己女兒看待……”這句話幾乎可說是婆媳關系的“起手式”,也就是:這個社會對婆婆的期待,也是婆婆自己的期待。
如果我們把對方承繼于社會的習慣與其身份期待的“場面話”當真,我們可能就會因此非常失望而受傷。如果,我們能夠允許對方不把我們當女兒看待,也能允許我們不把對方當自己的媽媽看待,我們彼此其實就有比較多余的空間,去理解對方的行為。
有時候,當我們沒有“看清楚”這件事時,我們與婆婆、自己的丈夫、家中其他姑叔的關系,就可能會陷入一種“手足競爭”的狀況,似乎連我們都在爭著婆婆的關愛。但明明我們不那么需要,卻下意識地覺得需要爭取、需要被公平對待,那可能就會使我們變得非常的累。
二、一定要與丈夫站在同一陣線
前文提到,許多媳婦覺得委屈、生氣自己丈夫的態(tài)度,很多時候跟自己嫁進夫家,感覺到“孤立無援”,而自己的丈夫居然還不站在自己這一邊,因而更覺得生氣、沮喪與挫折。
請注意:不要用你的生氣,把你的丈夫推開,使得自己更孤立無援。
因為有時候,丈夫會要求太太消極抵抗、或是要求太太按照母親的方式去做,是因為自己在成長經(jīng)驗中,從來沒有試著去反抗過媽媽,或者,從來沒有反抗成功過。
因此,丈夫就很可能沒有注意到太太的感受,而會直接提議“解決的方法”。尤其是在他過往經(jīng)驗中,覺得“這樣的解決方法,就可以避免沖突、避免媽媽給的壓力”,而你現(xiàn)在不按照他的方式去做,他可能就會因為擔心沖突及過往失敗經(jīng)驗帶來的恐懼,使得他會生氣、要求你按照他的方式做。但就如我前文提到,請你一定要記得:你的先生他想要跟你同一國,但他可能不敢、或是做不到。因此,你一定要先相信,丈夫是愿意與你同一國的,然后再來“教他與你同一國的方法”。
也就是:在理解、安撫自己的心情之后,試著去理解丈夫的困難與感受。然后,再試著表達你的感受與需求,那么,丈夫就能更理解你的委屈,而當兩個人更加互相理解后,在面對婆婆跨越界限的這件事,也就更能“同聲共氣”,有著共同的目標與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