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實質(zhì)的允許名單取代“小心陌生人”
這樣做的用意是,讓把關(guān)的責(zé)任確實落在父母身上,因為不論是“小心”或“陌生人”,對孩子而言都是太模糊的概念,同時還制造孩子對“陌生人”莫名的恐懼,只會阻擋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勇氣和能力。陌生人并不可怕,性也不可怕。
學(xué)會“性”這件事,也不需要同時學(xué)會恐懼。
我想先從我和周米謎的經(jīng)驗講起,基本上反省到這一點跟我們的單親和家庭照顧經(jīng)驗有關(guān)。在尿布時期,幫她換過尿布的只有我、保母、幼幼班老師,家里其他人力幾乎都在照顧當(dāng)時病情已經(jīng)開始惡化的媽媽。一直到三歲多如廁訓(xùn)練成功,我跟她說“上完廁所,在家里,只有媽媽可以幫你擦,在學(xué)校,只有老師可以幫你擦?!?/p>
結(jié)果去年六月某一天,我去資格考(sit-in,八小時的考試),我爸請假一天幫我?guī)『r因此有了大麻煩,小孩拒絕讓外公幫忙她上廁所擦屁股,大吵大鬧非常久。我爸很生氣地跟我抱怨時,我呈現(xiàn)“XDDDD”他則是“T_T”。不過我說了一句話他就沈默了,我說,這樣不是很好嗎?連教她不可以給別人亂摸都不必,“只有媽媽能摸我的屁股?!辈⑶液髞碇苊字i還跟我告狀:“外公都要幫我擦屁股,我都哭了!”我大笑著說:“我懂了,因為媽媽沒有跟你說可以對不對?以后如果媽媽不在的時候,外公可以幫你擦屁股,這樣好嗎?”她答應(yīng)了,此后就沒有這個問題。
這時我就知道一直以來持續(xù)的、“主張身體權(quán)力”的玩耍和教育方式奏效了。孩子也許無法明言,但她心里有一把自己的尺,就算再親近的人也有她想保持的身體距離。
也是因為這樣解決了我一直很困擾的“小心陌生人”問題。我不是很喜歡這樣教小孩,因為我覺得能夠相信人是一種美好的天分,我不想破壞,也不想預(yù)設(shè)世界上任何人都是壞人,孩子在探索世界,這種“到處都是壞人”的概念只會讓他們恐懼而退縮。尤其壞人的概念要怎么教?穿黑衣服?鬼鬼祟祟?男的?女的?老的?
但我也明白“被抱走”這個問題不是開玩笑的,就算是兩千萬分之一的機率遇到一個壞人,小孩消失就是消失了,我也無法昧著良心說“我敢賭啊!”。
所以“陌生人”的問題對我來說,比較糾結(jié)。但我真的覺得可以單純地信任人是一件美好的事,反應(yīng)了孩子的安全感。
周米謎是個超級信任人的孩子,她對“朋友”的定義是:跟媽媽有講話的人就是朋友。所以會有,例如前幾天我們?nèi)ベI糖炒栗子,我問老板五十元大概多少份量,很害羞的老板聲音很小讓我問了兩次,周米謎就覺得跟人家算認(rèn)識,開始跟人家大聊“我跟媽媽現(xiàn)在要去買在學(xué)校用的毛巾。”讓好害羞的老板手足無措XD
更何況在兒童性侵害這件事上,“要小心陌生人”雖然不是全錯,但相當(dāng)偏離現(xiàn)實:兒童性侵害的加害人,就實務(wù)而言,絕大多數(shù)都是孩子認(rèn)識、甚至熟悉信任的人。這很合理啊,加害者就是利用孩子的懵懂、無力反抗以及信任,有時候加上一些威脅恐嚇(例:你如果跟媽媽說我就把她殺掉)而得逞。
但難道我們要教孩子不信任全世界?所以把關(guān)的人應(yīng)該是爸媽。信任的界線如何畫,是隨著長大慢慢習(xí)得的,要學(xué)齡前的孩子就要自己操控這么模糊的概念,太過艱難。
這樣孩子要做的事情明確,也不必得到莫名且是他的力量無法解決的恐懼。我的做法是,列出允許名單,名單之外全部不行。
“某些事情,除了媽媽以外,只有某某某可以。”例如,“除了媽媽以外,只有乾媽和佩瑄可以去幼兒園接你回家。媽媽保證一定會盡量每天都去接你,但有時候我必須去很遠(yuǎn)的地方工作,沒有辦法在幼兒園關(guān)門之前把你接出來,就只能請乾媽或佩瑄來接你,等我一下下就可以,這種情況我保證都不會太晚回家。”、“媽媽不在的時候,只有乾媽和佩瑄可以幫你擦屁股,其他人都不行,擦屁股也只能這樣擦喔(示范正確不是亂摸的擦屁股動作)。”
信任別人,跟懂得要求別人尊重自己的權(quán)力意識,不應(yīng)該是互斥的。
但也還是會發(fā)生很窘的狀況。某天有人找我談事情,我把周米謎放在五味屋,跟朋友一起到車程兩分鐘的咖啡店聊,快結(jié)束時電話來了:“快回來!周米謎要你!”手忙腳亂飛車回去,車才剛轉(zhuǎn)進(jìn)五味屋前面的空地根本還沒停下來,一堆小孩沖到車子旁邊七嘴八舌:“雅淳!米謎要尿尿!她不讓我們幫忙!”周米謎在遠(yuǎn)遠(yuǎn)的廁所門口大叫:“媽媽!我好急!”XD從此以后“可以幫忙上廁所擦屁股”名單多了五味屋的好幾個大人朋友。
前一篇的留言有臉友問到“如果孩子同意呢?”我的想法是,如果孩子同意了,我們要看到整個事件的脈絡(luò)。例如對象是誰?在哪里?怎樣開始的?過程是怎樣?(例如有可能是孩子間好奇的性探索啊)焦點不要放在孩子“同意”這個行為上,而是去看到為什么同意。(我覺得這好適用于青少年的性行為啊)
如果真的孩子同意,而對方對孩子做出來的,真的是社會定義下的“性侵害”,那么焦點更不應(yīng)該在孩子身上,而是加害者:請對加害者究責(zé)。太多時候,我們看到的都是加害者是家族親人、長輩,“為了家族和諧”父母選擇隱忍。
容我不客氣地說,用孩子換來的和諧算什么和諧?但這種狀況,通常孩子是不同意的,我還是要強調(diào),在前一種充分溝通、彼此理解的教養(yǎng)方式下,孩子會長出力量和知識,不會傻呼呼什么都答應(y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