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某校對高中生模仿奧特曼被勸退一事表示道歉,“不是勸阻,只是讓他們回家反省”,并對學校相關人員進行處罰。據(jù)說,之前學校專門寫獎勵通知,鼓勵學生舉報“壞人壞事”。學生在晚上休息前和次日午休時大喊大叫,影響其他學生的正常休息是不對的。但因這種事,勸退學生甚至給予獎勵舉報,學校的處理方法真的合適嗎?
一、教育背離初衷
學生時代,每個人總會遇到一些喜歡打小報告的同學。此行為不僅在課堂上被學生厭惡,而且容易破壞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給學生內(nèi)心播下懷疑和戒備的種子,甚至留下沉重的心理陰影,造成人際關系的敏感和疏遠。如果我們長期生活在充滿指責和揭露的校園氛圍中,學生會形成什么樣的價值觀?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不確定性常常導致恐懼、焦慮和失去安全感。如果一個學生每天都在想,“今天誰會給我打小報告呢?”、“如果我這么做了,他會舉報我嗎?”,這與學校教育的意義相去甚遠。
二、正確處理方法
01.區(qū)分行為的利弊
如果你問某人“你會打小報告嗎”,回答可能是“不”。但如果你問,“你會舉報不當行為嗎?”回答“是”的概率將大大增加。因為前者往往認為這是不道德或沒有必要的,而后者則往往認為這是為了維護正義,保護每一個人。
有一種行為雖不被允許和支持的,但不會危害他人。比如吃零食、遲到等行為,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指出錯誤并改正,以免放大到“告密”的地步。另一種危害他人的行為,如欺負同學、威脅他人安全等,此時學生不應沉默。
根據(jù)《道德發(fā)展階段論》,低年級學生越容易以服從和懲罰為取向去做事。小學生一般認為,避免老師的懲罰或者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事是正確的。
初中生的道德發(fā)展開始分化,開始按照內(nèi)心認可的責任和道德做事,但不夠穩(wěn)定。有時,由于無法從學習和生活中獲得價值認同,他們會通過其他途徑尋求被認可的滿足感,比如向老師告密。
相對而言,高中生的道德發(fā)展更加社會化,他們能夠根據(jù)自己的道德觀來處理社會關系。但是,由于道德不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自然發(fā)展的,很多人可能會停留在某一階段,科學引導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02.舉報不是目的
無論上述哪種行為,教師都不應夸獎舉報者,也不應在告密者面前大肆批評被舉報者。因為這些反應會強化學生的告密行為,使學生逐漸形成“從告密那里獲得成就感”的心理慣性。
告密不是目的,我們的目的是找出不足及時糾正,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心靈和學習。如果學生總是把注意力放在尋找別人的犯錯誤上,對個性發(fā)展是不利的。
“以人為鏡關照自我”。無論是打小報告還是正義舉報,我們都應該引導學生從他人的行為中反思自己的不足,獲得經(jīng)驗和成長,而不是為了舉報而告密,獲得可伶的“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