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公共精神的價值在于公民個體對公共領域的公共秩序、公共事務、公共利益和公共責任等一系列價值的積極體認與自覺踐行。大學生是公民中最富活力的主體之一,大學生的公共意識、公共關懷以及公共參與的認可與踐行,直接影響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fā)展以及中國夢的實現(xiàn)。因此,研究大學生公共精神現(xiàn)狀及其培育途徑至關重要,其目標在于培養(yǎng)大學生公共精神的積極認同和自覺實踐,最終以公共精神作為指導自身處理公共事務的準則。
■關鍵詞 大學生;公共精神現(xiàn)狀;對策
公共精神是關涉公共性和公共領域的概念,內(nèi)含維護社會整體利益,關切社會個體權利和義務,對公平、正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基本價值的追求。學界對公共精神的研究涉及領域很廣泛,包括政治哲學、倫理學、社會學以及公共管理學等角度。公共精神是指具有獨立主體人格的個人,主動融入公共文化生活,積極關懷公共利益,廣泛參與公共事務,主動承擔公共責任,以此實現(xiàn)自身價值與全面發(fā)展的精神文化風貌與行為方式。[1]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大學生提出了殷切期望:“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社會經(jīng)歷了快速轉(zhuǎn)型,伴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各種沖擊,特別是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的逐漸分化,個人的自主性空間不斷擴大,同時對社會個體公共精神意識的要求也不斷增強。大學生是建設國家的新生力量,具有學習能力強、接受新事物快、心理敏感且心智未成型等特點。大學生對公共生活、公共領域的態(tài)度和參與度對國家精神文明的發(fā)展至關重要。與其他社會群體相比,大學生公共精神的狀況可以更好地體現(xiàn)一個國家的精神文明發(fā)展動態(tài)和趨勢。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內(nèi)涵是以大學生為主要的群體,在公共生活中以利他的方式關心公共利益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2]大學生公共精神是以大學生作為主體的一種積極的精神狀態(tài),這種精神狀態(tài)以公共利益為價值取向,以利他主義為行為取向。[3]由此可以界定大學生公共精神主要包括如下特征:主體是具有獨立意識、主體性和參與性的大學生;是對參與公共生活等公共事務時的主體態(tài)度和行為;價值選擇是利他主義的;是一種積極的精神態(tài)度。公共精神實質(zhì)內(nèi)含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誠信、友善等價值訴求,是一個公民進入社會必須具有的道德水準,是大學生最基本的道德認知,是大學生邁向真善美的人生指針。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培育是學生個體德行養(yǎng)成的必經(jīng)之路,是個人實現(xiàn)人生發(fā)展的道德前提,是個體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文化維度。
一、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現(xiàn)狀
為研究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現(xiàn)狀,筆者選取了河北省五所重點高校進行隨機問卷調(diào)查,以河北工業(yè)大學、河北師范大學、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廊坊師范學院和北華航天工業(yè)學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為調(diào)查對象。本次調(diào)查共發(fā)放問卷810份,實際收回為800份,填寫有效率98.77%,具有代表性。其中男生占52.63%,女生占47.37%;大一學生占40.25%,大二學生占14.88%,大三學生占14.62%,大四學生占20.5%,研究生占9.75%,具有普遍性。問卷共22道題,由三個部分(公共意識、公共關懷和公共參與)組成。
(一)大學生公共意識日漸強烈
公共意識首先體現(xiàn)為獨立的主體意識和在公共問題上的主體自覺。獨立意識首先體現(xiàn)在對信仰的選擇上,因此問卷中首先提到了大學生入黨動機問題(多選題),有61.88%的人認為是一種信仰,可以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有62.25%的人認為是為了提高自身黨性修養(yǎng)??梢园l(fā)現(xiàn)目前大學生獨立的主體意識日漸增強,對待入黨這件事,普遍具有正確而且積極的看法,不是單純的被動入黨,更多的是有主見的主動入黨。
在大學生如何對待不文明現(xiàn)象一題上,例如,對待在圖書館學習時大聲喧嘩,自習室占座、鎖住座位、明碼標價賣座,將共享單車作為私用藏起來、鎖起來,拆掉賣零部件等不文明現(xiàn)象,95%以上的學生投反對票,顯示大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具有普遍性,并且大部分同學會選擇主動站出來制止這些不當占有或者損壞公共資源以及侵犯公共利益的事,是大學生公共精神意識的彰顯。調(diào)查顯示,大學生不僅對社會公民有強烈的責任意識,還具有強烈的國家榮譽感和權利義務意識。當問到是否關注過《戰(zhàn)狼》《紅海行動》《藍盔》等宣傳愛國和人道主義關懷的電影時,92.38%的人表示主動看過。由此可以看出,絕大部分大學生有積極、正向的公民觀、國家觀,對國家有強烈的榮譽感。
(二)大學生具有較強的公共關懷意識
大學生應該代表著社會的正能量,成為弘揚正能量的新生力量。在問到遇到老人摔倒自己如何做時,超半數(shù)的人認為應該上前幫忙;在問到為山區(qū)孩子捐書本、衣服等活動的態(tài)度時,90.75%的人表示支持并表示自己也會去捐贈;在問到遇到自然災害造成人員傷亡自己如何做時,超半數(shù)的人認為會力所能及地進行幫助,還有38.38%的人認為即使自身能力有限幫不上忙,但也會關注和關心。這些都說明了在面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受災群眾、社會救助機構等關乎公共權益事情的時候,絕大部分大學生可以做出正確的選擇,社會責任感較強烈,大部分學生對公益事業(yè)抱有信心和信任,對弱勢群體和受災群眾懷有強烈的社會關懷感。目前,我國環(huán)境意識的提升已是熱門話題。當問到大學生對生態(tài)保護問題的態(tài)度時,94.88%的人認為會去主動保護環(huán)境或是號召別人一起來保護環(huán)境,并愿意配合國家進行垃圾分類管理,可見絕大部分大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十分強烈。
(三)大學生公共參與意識較強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媒介的進步,公民獲得信息渠道逐漸增多,有力地提升了大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在大學生一般通過什么方式了解國家政策(多選題)一題上,大學生給出的答案大多是通過書籍、同學間相互討論、教師在課上傳授、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等渠道了解國家政策,其中回答通過書籍或者其他媒介進行學習的占比最高,達到76.38%,由此也可以看出大學生對公共精神培育的重視。隨著媒體的不斷更新?lián)Q代,學生從手機、電腦、電視、網(wǎng)絡媒介接收到很多公共領域信息,顯示出大學生公共參與渠道的多元化。
二、大學生公共精神存在的不足
(一) 公共政治意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大學生應該關心國家大事,在有關時事和社會熱點問題上應該了解的比其他人群更多、更全面。但在問到大學生是否關注每年召開的“兩會”時,57.5%的人表示只是知道,但是并沒有深入學習,有8.5%的人表示很少關注,在面對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選擇時,傾向于個人利益,集體感不夠強烈。大學生在公共參與的過程中,相當一部分抱有功利的心態(tài),與學分、成績和學業(yè)掛鉤的就去參加,忽視了公共政治參與本身的意義。
(二)公共關懷具有一定的從眾心理
從問卷中也可以發(fā)現(xiàn),仍有部分大學生對公共關懷存在冷漠態(tài)度。比如當問到在圖書館學習,遇到有人大聲喧嘩時,18.2%的人選擇先看別人會不會上前去制止,17.82%的人選擇和他人一起沉默。當問到遇見老人摔倒自己如何做時,仍有4.88%的人選擇去圍觀但不幫忙,3.94%的人直接裝作沒看到。當問到如何看待為山區(qū)孩子捐書本、衣服活動時,有7.69%的人會選擇認為是作秀或是不去關注。由此可見,部分大學生內(nèi)心雖然充滿著同情心以及責任感,但在行動上仍不夠積極,具有從眾心理。當社會上有人保持沉默時,少數(shù)大學生也會同樣保持沉默。
(三)公共參與具有一定的功利心理
在參與公共生活時,大學生會遇到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存在一些沖突的情況。在問到是否參加過宿舍、班級、社團或者學校的活動時,雖然超半數(shù)的人都選擇了參加過,但仍有10.32%的人說幾乎沒參加過。在問到參加學校志愿者活動的目的(多選題)時,71.86%大學生說出于為了幫助他人、29.08%的人說為了班級和學校的榮譽而參加,但是75.61%的人也同樣選擇了提升自身能力;26.64%的人說是為了獲得自我滿足感;23.08%的人說是為了加學分而參加,顯示出一定的功利性心理。
三、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缺失的原因
當前在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中,存在著道德文化多元化態(tài)勢下大學生主體意識不足、價值判斷模糊化境遇下高校教育內(nèi)容結構失衡等困境。
(一)大學生公共精神主體意識不足
大學生公共精神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大學生對公共精神的理解不充分。大部分大學生可以理解愛國精神、集體精神、志愿者精神等,卻不知道公共精神。實質(zhì)上公共精神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由于對時事新聞的關注度不夠,大學生普遍不太了解公共精神的內(nèi)涵。其次,大學生缺乏自主、自律意識。當面對社會公共事件時,部分大學生具有從眾心理,不能堅定自己的看法,容易隨大流,這也反映了大學生的思想和心智還不完全成熟,價值觀、世界觀還不穩(wěn)定,對事物的判斷力還有待提升,也說明了加強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重要性。最后,大學生公共參與不夠積極。大學生所處的年紀應該是最朝氣蓬勃的年紀,可是部分大學生卻局限于自己的安逸圈里,不愿走出宿舍、走出校園,對社會實踐甚至是校園活動都不愿意參與。
(二)家庭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的思想和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發(fā)展,家庭環(huán)境對大學生的教育是最基礎也是最牢固的。當今社會中大部分家庭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處于核心位置,眾星捧月,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自我、自大的性格,遇到事情時先考慮自己,往往忽視了他人感受,遇到社會事件時,缺少公共精神。同時父母的觀念對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影響是很大的,目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下,不少人過分追求經(jīng)濟利益,只認金錢、不講誠信,這種思想給孩子也帶來了不好的示范作用。有的家庭夫妻之間不斷爭吵,對孩子采取極端手段進行教育,或者是父母不思進取、安于現(xiàn)狀,這些家庭現(xiàn)象都會給孩子帶來片面的記憶,導致孩子缺乏正確的價值觀,缺乏公共關懷能力。
社會環(huán)境對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市場經(jīng)濟體制中公共道德滑坡。市場經(jīng)濟是把雙刃劍,部分人在追求發(fā)展中被金錢蒙蔽了雙眼,在經(jīng)營過程中不講誠信,破壞了市場正常秩序,從而導致社會公共道德的滑坡,不良的社會風氣使大學生的道德認知受到影響;另一方面是社會中存在的不公平現(xiàn)象和公共事件的獎懲模糊深深傷害了具有正義感的人,頻頻出現(xiàn)好人沒有好報、壞人張牙舞爪事件,導致街頭有老人摔倒沒人敢扶、孩子遇到危險沒人敢?guī)偷?,這些社會事件對于大學生的價值觀有很大影響,導致他們甚至質(zhì)疑公共精神,降低了公共參與的積極性,形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冷漠心態(tài)。
(三)高校公共精神教育結構性失衡
大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校園里度過的,因此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培養(yǎng)關鍵是在高校教育。通過調(diào)查可以發(fā)現(xiàn)高校教育對大學生公共精神的負面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高校教育重理論、輕德育。大部分高校推行的是應試教育,側(cè)重點在學生的學分以及成績上,不關注學生的德育教育。學生只會去提高成績,而對于如何做人、做什么樣的人沒有明確的認知。二是學校課程的設置以及教學方法的偏差。高校灌輸式教育課程較多,課堂缺少生動性和趣味性,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鍛煉較少。同時學校課程上以專業(yè)知識為主,缺乏理論與實踐結合,導致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不高,也不能很好地理解責任感和使命感。
四、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培育創(chuàng)新路徑
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培育,要從提升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文化自覺入手,增加大學生對獨立主體人格的理性認知;通過家風教育優(yōu)化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文化內(nèi)容,增加大學生對公共利益的情感體認;通過思政課教育,筑牢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長效機制。
(一)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大學生公共精神自覺
大學生的公共精神培育首先要融合時代精神,增強大學生公共精神自覺,離不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確引導。這不僅首先體現(xiàn)在大學生對公共事務所持有的自覺態(tài)度與情懷上,同時也體現(xiàn)在他們之間基于規(guī)則的互相尊重、包容與合作等精神氣度和行為習慣中。因此要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從思想道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誠信教育、公共文明教育等方面全面提升大學生的公共精神,啟發(fā)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培養(yǎng)以人文情懷為核心內(nèi)容的公共精神意識,引導他們正確處理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的關系。
(二)以優(yōu)良家風教育引導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實踐
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面貌和道德意識的歷史傳承,家長的道德水平和公共精神,對孩子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的正確樹立,具有先入為主性和不易改變性,家長往往是大學生公共精神課程的第一授課老師。因此培育大學生的公共精神,需要加強優(yōu)良家風教育,對人的愛國主義精神、誠信精神、文明規(guī)范都會具有明確的指向性要求。以優(yōu)良家風教育為抓手,需要學生家長配合,上好大學生入校前的人生第一課。
(三)以思政課建設構建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長效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高校思政課堂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高校是知識、思想和文化的高端殿堂,是學生政治社會化、道德社會化、公共精神系統(tǒng)化的主戰(zhàn)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學要解決好“培養(yǎng)什么人、如何培養(yǎng)人”的根本問題,加強高校思政課教育尤為重要。高等學校通過政治教育、法律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等多樣理論課程的建設,建立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課程,構建大學生積蓄公共精神的長效機制,由此培養(yǎng)大學生對公共精神的系統(tǒng)認知,明確作為一個現(xiàn)代公民必須擔當?shù)臋嗬c義務,從而培育大學生的“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
總之,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培育要形成一種文化。恩格斯曾指出:“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大學生所表現(xiàn)出來的精神風貌和道德品質(zhì)與國家現(xiàn)代化發(fā)展和社會和諧息息相關,必須要予以重視和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