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路上逛街的時候,常??吹礁改笗靡环N方式來管教小孩。就是當(dāng)孩子有情緒,而大人覺得困擾的時候,大人常常會用一種"貶低"以及"撤回關(guān)愛"的方式,來對待孩子。例如:
"都那么大了,還哭哭,羞羞臉!"
"你再哭,沒有人要理你了喔。我就要先走了喔!"
通常孩子有兩個反應(yīng),一個反應(yīng)是會哭得越大聲,因為他好害怕媽媽說的是真的,自己的哭,換來的是最愛的媽媽的離去。不然就是會強忍著心中洶涌的感覺,硬是把自己的眼淚鼻涕跟滿肚子的委屈,一口氣地全部吞下去??吹煤昧钊诵奶?。
而這個時候,有的父母會感覺到自己"得逞了",因為父母知道,用這種方式對孩子而言,是有最大的影響力。而孩子也在這樣的過程中學(xué)到一件事情:"當(dāng)我哭哭,代表我很丟臉,爸爸媽媽就不要我了。所以我不可以哭。"
我絕對不同意,情緒表達要無限上綱,恣意妄為。但我也好擔(dān)心,這對孩子而言,他會慢慢地失去了跟自己的連接,不知道自己"可以"怎么樣感覺以及表達自己的感覺。
而父母也等于是把自己跟孩子的關(guān)系與安全感,玩弄于這樣子的"技巧"之間。在談?wù)摳改缚梢栽趺醋鲋埃裉煜胂雀蠹矣懻撘幌麓蟾拍睿?情緒"這件事情。
一、情緒的意義:活下去的生存法則
談情緒,或許就要從一個人從生物本能以及從小的成長經(jīng)驗開始談起。情緒對一個小小孩而言,就是"本能"反應(yīng),難過就哭、開心就笑、生氣就揮舞著雙手想推開身邊的一切事物。
只是我們的社會,往往因為對情緒陌生、未知,因而對情緒有很深的恐懼。我們很容易會覺得:生氣會破壞關(guān)系、很沒禮貌、沒有人愛;難過會給別人造成麻煩;害怕代表自己太脆弱、不夠堅強;憂郁代表自己不爭氣…。
心理學(xué)告訴我們,原來每個情緒都是有意義的:
生氣是為了要保護自己、抵擋威脅,難過是為了能夠讓別人關(guān)心,憂郁是告訴自己需要休息的警訊,害怕是可以避開危險…,而這些都是從古老的祖先中傳承下來,讓我們好好活下去的生存法則。
二、情緒是可怕的:我會失去你嗎?
然而即便我知道這些情緒的功能,但大多數(shù)的時候還是會被過去的恐懼給綁架。
以生氣來說,但當(dāng)我長期以來被灌輸:"你哭哭就會被笑、你生氣就會被沒討厭"的恐懼教育時,自己一碰到這些情緒,就會下意識地躲開、壓抑住自己的感覺。但這卻也會在某些重要時刻,失去了用生氣來保護自己的功能?;蛘?,也會在傷心的時候,而不敢為自己好好的流淚、讓自己被照顧。
又像是最開頭的例子,孩子當(dāng)下是難過、害怕、委屈的,但當(dāng)他父母用貶低情緒或撤回關(guān)愛的方式讓孩子感受到,"當(dāng)我有情緒,我可能會失去一些東西/一些人",那對一個把父母當(dāng)做天地的孩子而言,是一件多么可怕的是事情。
有時候自己沒有辦法想得那么清楚,就只是隱隱約約地感覺到:"情緒是很不好的"甚至是:"沒有人會喜歡有情緒的這個我。"
久而久之,我們學(xué)會用"生氣"來掩飾自己的"脆弱與難過",因為會讓自己感覺不要那么弱;或許也會用抽煙喝酒、游戲或工作麻痹自己,讓自己避開不舒服的這些感受。
三、虛假的自我:做你自己,就沒有人愛你
從小成長的這些情緒體驗,會慢慢地內(nèi)化在一個成人心中,變成新的"生存法則",長出一個新的"面具"。
有的孩子,當(dāng)他有情緒但不被聽見的時候,他可能會試著表達抗議,就是之前文章里頭提到的,會哭鬧得越來越大聲,直到你聽見他為止;但也有的孩子會發(fā)展出一個"虛假的自我",這個自我是:"我必須讓自己沒有情緒、忽略我自己的需求,并表現(xiàn)出一個我的媽媽可以認(rèn)可且喜歡的樣子。"
然而對每個人而言,都有著想要被好好看見與理解的需求,同時也期待被父母親給認(rèn)可與接受。然而當(dāng)孩子感覺到/以為,"我有情緒、做我自己,我重要的人就會離開我,不會愛我",那就像是陷入,"失去媽媽"與"失去自己"的兩難里頭,是非常痛苦的。
也有很多孩子,或者更多是帶著這些孩童時期的經(jīng)驗,已經(jīng)長大成人的你跟我,開始不知道自己的感覺是什么,也不敢去碰。最后甚至像是行尸走肉一般,感覺不到自已的存在。
四、這樣真實卻不堪的我,你還會愛我嗎?
帶著面具,有時候是需要的,因為那幫助我們更容易地調(diào)節(jié)這個社會。
但壓抑真實情緒的風(fēng)險在于,當(dāng)這個面具,跟原本自己的臉,緊緊地黏在一起、完全拔不下來的時候,我們會以為這個"虛假的自我",這個看起來沒有負面情緒、完美的我,就是真正的我,我們會搞不清楚,究竟我的感覺是什么?而我又是誰?
我們的人生也會因為害怕別人因為自己有情緒,而討厭自己、遺棄自己,不斷地花力氣,努力地讓自己變成另外一個樣子,另外一個看起來比較"完美",或者別人比較"喜歡"的樣子。
但因為那個樣子,并不是最"真實"的自己,即便被別人喜歡了,那也只是那個"面具"的功勞。而自己始終會懷疑著:"即便我那么地任性、不完美,還是會有人愛,這個丑陋、不堪的我嗎?"
五、結(jié)語
對于已經(jīng)成年的你,或許可以給自己一個機會,回頭看看自己與情緒相處的經(jīng)驗。也讓自己往內(nèi)看,看看自己內(nèi)在的那個孩子,是否擔(dān)心受怕了,過得還好嗎?
同時也希望給身為父母的你參考。如果你有足夠的心力,在有一定的安全感與界線的前提之下,我希望父母能夠讓孩子"如其所是"地體驗自己的情緒。